找回密码
 加入慢享
猜你喜欢
旅行常客论坛

推进上海免税购物的有关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3 11: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刊登于《商业企业》2020年第四期

作者:马薇薇

     近年来,全球免税业重心逐步从欧洲向亚太地区东移。据中免集团报告,中国居民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免税购物群体,国民购买力外流现象严重。2018年,中国居民境外购买免税商品规模超过1800亿元,占全球免税市场销售额的34.8%,中国居民在境外离境退税购物额1178亿元,占全球比重的38%。

     今年以来,境外疫情倒逼国人境外奢侈品消费回流,国家和各地方层面顺势出台政策鼓励发展免税购物,加快推动消费回升。4月23日,国家发改委等2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健全免税业政策体系,完善市内店政策,扩大口岸免税业务,适时研究调整免税限额和免税品种类等。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方案提出放宽离岛免税购物额度至每年每人10万元,扩大免税商品种类。同期,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寻求政策突破,提出对标海南三亚免税店模式,布局三万平方米市内免税店。可以预见,推进免税购物将成为上海扩大消费、促进旅游、打响“上海购物”品牌的重要举措,在上海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  免税购物行业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


     免税购物行业分为免税业(Duty Free)和退税业(Tax Free)两大业种。免税业免收的是商品在进口环节缴纳的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在机场口岸进出境隔离区内销售的进口商品,按照关税、增值税、消费税适用消费地纳税的征税原理,应当免除进口环节的上述税收。1947年,爱尔兰香农机场开设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场免税店,对旅客在离境前购买进口烟酒制品实施免税政策,免除进口环节的关税和增值税。2018年,世界免税市场销售总规模在5000亿元,主要销售渠道是世界各大城市的机场。2018年韩国仁川机场销售额152亿元,阿联酋迪拜机场销售额140亿元,上海浦东机场销售额116亿元,排名第3位。国际上免税品经营企业主要有瑞士杜馥睿(Dufry)、韩国乐天(Lotte)、美国环球(DFS)、法国拉格代尔(Lagardere)等,我国中免集团2018年销售额340亿元,排名第5位。

     退税业退还的是商品在销售环节所包含的增值税或消费税。1980年,瑞典首先实施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其后迅速在欧洲、美洲和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推广实施。2015年1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的公告》,7月,上海和北京率先实施购物离境退税政策,迄今全国已有27个省区市实施该政策。2018年,全球购物退税市场销售总规模5600亿元,主要国家有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韩国、日本等。国际退税代理机构主要有瑞典环球蓝联(Global Blue)、爱尔兰卓越退税(Premier Tax Free)、韩国全球退税(Global Tax Free)等,其中环球蓝联占30%市场份额。

     近10年来,我国免税购物快速增长,免税购物年销售额从2008年的61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38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0%,免税业规模已占全球总量的8%。其中,上海、海南和北京位列前三。特别是海南省自2011年起实施离岛免税政策后,免税购物得到快速发展。

二、上海免税购物发展现状与瓶颈问题


     近年来,本市免税购物规模实现较快增长。2018年,上海免税业的年销售额130亿元,较上年增长44%,约占全国34%,占全球免税业3%。从经营主体看,2018年中免控股日上免税行,浦东、虹桥机场口岸6家免税店销售额120亿元,增长40%,占全市免税店销售规模的92%。从业态模式看,目前上海机场、码头、铁路等主要客运出境口岸均有免税店布局,主要有以下六种类型。

     一是机场免税店。包括浦东和虹桥两大机场店,由中国旅游集团下属中免集团控股的日上免税行有限公司经营,其中浦东国际机场经营面积6600平方米,虹桥国际机场经营面积1400平方米,商品品类涵盖烟草、酒类、食品、香水化妆品、服饰精品、旅游用品、电器等7大类约5万多个SKU单品,有529个合作及授权品牌。根据规划,两大机场的总经营面积将从8000平米扩大到1.9万平米,其中,浦东机场新增经营面积约1万平方米,包括机场卫星厅进出境免税店共9000平米, T1和T2航站楼进境免税店扩建后新增1000平米。

     二是市内外汇免税店。主要为16周岁以上中国公民回国后提供限额限量一次性购买免税品服务,本市仅有1家,位于曹家渡悦达889购物广场,营业面积4400平米,汇集了100多个国际品牌,由国药集团下属的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上海分公司经营。

     三是市内免税店。销售对象限于即将出境的境外人员,免税商店凭出境有效证件及机(船、车)票销售免税品,并在口岸隔离区内将免税品交付购买人员本人携带出境。2019年,选址浦东陆家嘴滨江金融城尚悦西广场的中免市内店正式开业,营业面积800平方米。

     四是国际邮轮、铁路免税店。主要包括宝山吴淞国际邮轮港、虹口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铁路上海站沪港列车口岸的出境免税店,由中免集团和上港集团合资成立的上海港中免免税品公司经营。

     五是机上免税店。主要在上海机场70条国际航线上销售免税商品,由中免集团和东航集团合资成立的上海东航中免免税品公司经营。

     根据调研发现,上海免税购物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政策限定购买额度偏低,约束免税经营规模扩大。以市内外汇免税店为例,按照96年标准执行(1996年的海关总署68号文和外汇商品监管办法2000年3号文,持中国籍护照,年满16周岁以上公民,出国回国180天之内,可免税购物一次,个人单次免税额度2000,单件商品价值1000元以上限购1件),标准过旧,个人限购额度过低,制约经营规模扩大。另以机场免税店为例,按照财政部、海关总署等2005年发布的有关规定执行,我国居民旅客入境时携带进境物品有5000元免税限额,连同在口岸进境免税店免税购物额,总计不超过8000元。该标准参照日、韩等发达国家水平,也相对滞后。

     二是政策限定购买群体范围偏紧,市内免税店购物对象限境外旅客,限制了国民购买的需求。韩国免税购物渠道以市内免税店为主导,允许国民可在出境前1个月内在市内免税店限额购买3000美元免税品,出境后在口岸隔离区提货,充分激发了国民购买力。

     三是政策限定的免税购买、提货流程相对繁杂、滞后,影响客户体验。疫情期间,免税经营企业普遍有开展线上业务的诉求,但受政策限定,消费者必须凭护照到口岸购物,线上销售模式难以推行,造成远郊和外省市消费者流失。

     四是免税经营权集中度高,垄断不利于免税购物业竞争发展。当前,国内从事免税购物经营的企业主要有4家,中国免税品集团有限公司(控股日上)、深圳市免税商品集团、珠海市免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其中,仅有中国免税品集团一家企业可以在北京、上海、大连、青岛、厦门等地开设市内免税店,垄断经营不利于行业发展。

     五是对国货进入免税渠道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目前伽蓝集团成为本市首家与中免集团合作开展国产商品退税业务的民营企业,也是中免集团第一个国产化妆品免税渠道供应商,国货在免税店中的经营比例较低。

三、促进上海免税购物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放开市内免税店国人购物政策限制。借鉴韩国允许本国公民在出境前1个月内在市内免税店限额购买3000美元免税品,出境后在口岸隔离区内提货的模式,允许国内居民旅客出境前在市内免税店限额购物预订、出境后或者进境时在口岸隔离区内提货。

     二是争取提高口岸进境免税店购物限额。建议借鉴日本允许旅客入境时个人携带境外免税购物额度为1.2万元人民币的规定,将总额度从8000元扩大到1.3万元。

     三是持续推进我国自主品牌商品进入免税店。建议借鉴韩国免税业政策规定免税店必须设立总面积20%以上或330平米以上的国产商品销售区的规定,出台免税店必须设立国产商品销售区的政策,并作为机场等口岸管理单位今后新一轮免税店招投标的必要条件。

     四是放宽市内免税店经营企业资格限制。建议允许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深圳免税、珠海免税等国内免税品企业参与市内免税店经营,建议百联等有条件的国有大型商业集团积极争取免税经营牌照,通过适度竞争把国内免税购物的“蛋糕”做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