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研究制定推动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支持数字企业发展壮大,健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工作机制,发挥“绿灯”投资案例引导作用,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特别推出【数字经济投资机遇】专题研究。中信建投证券策略、通信、计算机、传媒互联网、电子、海外、人工智能等研究团队带来最新解读:陈果 “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下,央国企的价值重估是核心诉求,参与大安全有关领域的建设正是央国企肩负时代使命的彰显;数字经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相关方向的央国企有望充分享受时代红利。信创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环节,两大IT产业“国家队”有望充分受益。分红水平的提升,积极参与大安全有关领域的建设是重要的央国企选股思路。多重催化下,代表战略新兴方向的科技型央国企成为阻力最小方向。 信息或事件 2023年2月16日,中字头个股表现活跃,数字经济相关的三大运营商、中国软件等领涨。 简评 1、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大背景下,央国企的价值重估是核心诉求。过往多年传统的考核体系下,相较于利润增速、盈利能力等代表企业成长性的指标,央国企更加重视做大自身资产、收入等规模,传统行业重资产的属性、政策性负担的存在等使得资本市场给予央国企的整体估值水平始终低于民营企业。随着去年底以来“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提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见成效,央国企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安全”问题愈发得到政府高层的重视,而央国企在安全相关领域无疑更具优势,理应肩负起新时代国家安全建设的使命。 2、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三大运营商是重要底座。从中央高层到地方政府,顶层设计、政策规划的不断出台,数字经济上升为重要国家战略。以数据中心、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底座,其在三大运营商的收入构成占比近年来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数据资产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的出台、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加速推进下,拥有大量优质数据的电信运营商无疑将会直接受益,迎来资产价值的重估。而近期AIGC等概念的火爆,更进一步让投资者意识到了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3、信创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环节,两大IT产业“国家队”有望充分受益。信创是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是数字经济中赋能产业数字化、提升效率的重要基础,也有望成为2023年业绩改善弹性和确定性最高的细分方向之一。拥有完整产业链生态的巨头厂商对于信创基础建设的促进作用将会是显著的,叠加2023年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方案的谋划有望出炉,信息技术产业的两大国家队“中电子”、“中电科”是国内科技创新的重要骨干力量,两者凭借多年来资产收购、股权激励等资本运作所积累的产业链、生态链优势,将会在新一轮信创推进和国企改革的浪潮中充分受益,可关注旗下相关上市公司。 4、分红水平的提升,积极参与大安全有关领域的建设是重要的央国企选股思路。中国电信回应投资者称“今年将加大派息力度达到70%”。我们认为,在一些投资效益低下的领域,分红水平的提升将有助于扭转央国企过去多年来总资产周转率持续下滑的趋势,进而提升企业的投资效率;而对于如大安全相关的急需资本扩张、未来时代重点发展方向的领域,加大资本开支力度将会是央国企承担时代使命的彰显,同样是提升自身竞争力和成长性、享受时代红利的机遇。 风险分析 (1)疫情形势恶化超预期,如果疫情零星反复形势超预期恶化,那么企业供应链、生产活动等都将势必受到影响,从而面临业绩下滑或增速不及预期风险; (2)国内经济复苏或者稳增长政策的效果不及预期,如果国内经济面临企稳压力,地产风险发酵,复苏力度不及预期,那么整体市场走势或继续承压,后续市场对政策刺激效果的信心可能进一步滑落; (3)美联储加息超预期,如果美联储持续激进加息,美元流动性收紧,作为全球资产定价锚的美债利率将面临继续上行风险,国内货币政策也或将面临一定约束;欧洲高债务率高通胀高利率情形下,债务危机再次出现,或面临硬着陆风险。
计算机:坚持三大主线不动摇,重视AI算力板块 核心观点 数字经济将成为助力国内经济复苏的新动能,建议关注基础设施的信创化、数据要素的市场化以及人工智能的工具化,坚持信创、数据要素、AI三大主线不动摇,在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逐步走向商用的过程中,建议继续重视AI算力板块的投资机会。数据要素相关标的推荐:深桑达A、易华录、云赛智联、中远海科等,信创主线继续推荐:金山办公、润和软件、纳思达、太极股份、中国软件等。AI算力板块推荐关注浪潮信息、中科曙光、拓维信息等。 近日《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印发,传媒板块关注:
1、数据要素 数字基础设施高效联通,数据资源规模和质量加快提升,数据要素价值有效释放
2、文化数字化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此前22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在文化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呈现等领域,培育新型文化企业”
3、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 1)工业、能源等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2)政务数字化智能化提升
4、教育数字化 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完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5、丝路电商 高质量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积极发展丝路电商
传媒:浙数文化—数据要素重要标的 杨艾莉 今日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其中提到1)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推动公共数据汇聚利用,释放商业数据价值潜能;2)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打造若干综合性数字文化展示平台;3)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推进“一件事一次办”。1)16年入局数据交易,目前为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的第一大股东;2)子公司传播大脑引入战投浙江广电、文投和出版,推进媒体技术一体化,启动筹建浙江省省级融媒体技术平台;3)子公司杭州城市大脑有浙江政务服务网和浙里办APP的运营经验。半导体:英伟达AI业务支撑成长,算力芯片需求持续保持旺盛; 英伟达发布2023财年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报告,公司Q4营收60.51亿美元,同比下滑21%,环比增长2%;净利润为14.14亿美元,同比下滑53%,环比增长108%;毛利率66.1%,同比-0.9pcts,环比+10pcts。2023财年营收269.7亿美元,同比基本持平;净利润43.68亿美元,同比下滑55%;毛利率59.2%,同比-7.6pcts。具体来看,数据中心(含AI)Q4营收36.2亿美元,同比+11%/环比-6%,占比达60%,全年营收达创纪录的150.1亿美元,同比+41%;游戏Q4营收18.3亿美元,同比-46%/环比+6%,占比达30%,全年营收90.7亿美元,同比-27%;专业视觉Q4收入2.26亿美元,同比-65%/环比+13%,全年营收15.4亿美元,同比-27%。汽车和嵌入式技术Q4营收2.94亿美元,同比+135%/环比+17%,全年营收同样创纪录达9.03亿美元,同比+60%。同时,公司预计2024财年Q1营收将达65亿美元,上下浮动2%。可以看出,数据中心和汽车类业务成为英伟达业绩成长的核心支撑,尤其是数据中心(含AI)业务已超过游戏业务成为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公司也称AI正迎来发展拐点,生成式AI让全球企业感受到开发和部署AI战略的急迫性。我们继续保持ChatGPT引发的全球AI投资热潮并非短期行情的观点,而算力芯片有望成为AI军备竞赛的主要受益环节,根据IDC,预计2026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进入每秒十万亿亿次浮点计算(ZFLOPS)级别,2021-2026年CAGR达52.3%,其中需要的硬件支出占比将保持最大,未来5年将一直保持65%左右的份额。建议关注四大相关领域:1)并行计算芯片厂商;2)存内计算芯片厂商;3)高端计算芯片的设计chiplet化厂商;4)高速显存颗粒与高速接口芯片配套厂商。2、消费电子:苹果无创血糖监测技术或取得突破,关注在智能手表上的应用前景 消费电子:苹果无创血糖监测技术或取得突破,关注在智能手表上的应用前景; 汽车电子:特斯拉将推出最新HW4.0,或搭载4D毫米波雷达; 被动元件及其他:村田下修本财年业绩预测,下游消费电子市场承压,汽车市场保持增长。 数字经济在传统经济的低迷中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带来巨大效益。对中国而言,数字经济既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又有利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发达国家为发展数字经济,不仅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人力资源,还通过建立数字经济的战略规划,并对涉及的重点方向进行扶持。
首先,结构性失业与收入差距扩大,要求数字经济成为新的动力。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推动的自动化对传统劳动力产生了替代作用。数字化创造了大量新岗位和新技能需求、引起产业转型升级,但引发严重的结构性失业。新兴经济体中,收入集中在资本所有人手中、收入集中在高收入工作者手中。其次,数字化推动全球化。制造业通过数据联系极大减少了在全球范围对生产要素的搜索成本和追踪成本,助推了国际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跨国外包制造提供了有效渠道。但同时这也意味着对本国劳动力市场的忽略,恶化本国的劳动力收入份额。
从生产工具来看,在数字经济中,作为智力劳动工具机的计算机,操纵着作为信息处理工具的软件,替代了人类对纸、笔和算盘等手工工具的操作。计算机的发明使人类摆脱了思维器官和手工劳动在计算速度、信息收集和信息存储等诸多方面不可逾越的生理局限性,智力劳动效率极大提高。 数字经济中,互联网的普及导致了“信息大爆炸”和知识共享,推动了知识生产的指数性增长和技术革命步伐的日益加快。 移动网络、Wi-Fi的应用使得移动办公更快更便捷,促使一系列移动设备和物联网的应用落地。自动化车间、机床的应用大大降低企业人力成本,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把控和统一。
从动力方面来看,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不可再生能源不断发展过度到风能、太阳能等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将是持续的能源发展趋势。电力方面,由于成本下降和政府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逐步成为发电商的首选。为实现清洁能源的储存,将不断推进电力系统与储能技术的改革。IEA预测,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比2018年增加2倍,占到全球电力消费总量的40%。运输和取暖方面的可再生能源使用量也将增长。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在全球取暖能源中的份额将较当前增加5个百分点,达到15%。
数字经济将成为下一阶段投资机会集聚的方向。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规划》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加强整体布局,按照夯实基础、赋能全局、强化能力、优化环境的战略路径,全面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
《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数字基础设施高效联通,数据资源规模和质量加快提升,数据要素价值有效释放,数字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大幅增强,政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数字文化建设跃上新台阶,数字社会精准化普惠化便捷化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数字技术创新实现重大突破,应用创新全球领先,数字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数字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数字领域国际合作打开新局面。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数字中国建设体系化布局更加科学完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数字化发展更加协调充分,有力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规划》明确,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
《规划》指出,要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一是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加快5G网络与千兆光网协同建设,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北斗规模应用。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促进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引导通用数据中心、超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合理梯次布局。整体提升应用基础设施水平,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二是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构建国家数据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各级数据统筹管理机构。推动公共数据汇聚利用,建设公共卫生、科技、教育等重要领域国家数据资源库。释放商业数据价值潜能,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制度,开展数据资产计价研究,建立数据要素按价值贡献参与分配机制。
《规划》指出,要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研究制定推动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支持数字企业发展壮大,健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工作机制,发挥“绿灯”投资案例引导作用,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二是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加快制度规则创新,完善与数字政务建设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强化数字化能力建设,促进信息系统网络互联互通、数据按需共享、业务高效协同。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加强和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三是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大力发展网络文化,加强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引导各类平台和广大网民创作生产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产品。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打造若干综合性数字文化展示平台,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四是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促进数字公共服务普惠化,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发展数字健康,规范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发展。推进数字社会治理精准化,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普及数字生活智能化,打造智慧便民生活圈、新型数字消费业态、面向未来的智能化沉浸式服务体验。五是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推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加快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完善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构建以数字孪生流域为核心的智慧水利体系。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倡导绿色智慧生活方式。
《规划》指出,要强化数字中国关键能力。一是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转化收益分配机制。二是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切实维护网络安全,完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增强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基础制度,健全网络数据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体系。
《规划》指出,要优化数字化发展环境。一是建设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生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立法统筹协调,研究制定数字领域立法规划,及时按程序调整不适应数字化发展的法律制度。构建技术标准体系,编制数字化标准工作指南,加快制定修订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等应用标准。提升治理水平,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升全方位多维度综合治理能力,构建科学、高效、有序的管网治网格局。净化网络空间,深入开展网络生态治理工作,推进“清朗”、“净网”系列专项行动,创新推进网络文明建设。二是构建开放共赢的数字领域国际合作格局。统筹谋划数字领域国际合作,建立多层面协同、多平台支撑、多主体参与的数字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体系,高质量共建“数字丝绸之路”,积极发展“丝路电商”。拓展数字领域国际合作空间,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多边框架下的数字领域合作平台,高质量搭建数字领域开放合作新平台,积极参与数据跨境流动等相关国际规则构建。
《规划》强调,要加强整体谋划、统筹推进,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数字中国建设的全面领导,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加强对数字中国建设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充分发挥地方党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作用,健全议事协调机制,将数字化发展摆在本地区工作重要位置,切实落实责任。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资源整合和力量协同,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健全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数字中国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数字化发展重大问题,推动跨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抓好重大任务和重大工程的督促落实。开展数字中国发展监测评估。将数字中国建设工作情况作为对有关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参考。三是保障资金投入。创新资金扶持方式,加强对各类资金的统筹引导。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等作用,引导金融资源支持数字化发展。鼓励引导资本规范参与数字中国建设,构建社会资本有效参与的投融资体系。四是强化人才支撑。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数字思维、数字认知、数字技能。统筹布局一批数字领域学科专业点,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构建覆盖全民、城乡融合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培育体系。五是营造良好氛围。推动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共同参与数字中国建设,建立一批数字中国研究基地。统筹开展数字中国建设综合试点工作,综合集成推进改革试验。办好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等重大活动,举办数字领域高规格国内国际系列赛事,推动数字化理念深入人心,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积极参与数字中国建设的良好氛围。(新华社)
本订阅号(微信号:中信建投证券研究)为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中信建投不因任何订阅或接收本订阅号内容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建投的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中信建投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中信建投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订阅者若使用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而对其中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误解。提请订阅者参阅中信建投已发布的完整证券研究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
中信建投对本订阅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等仅代表来源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研究观点可依据中信建投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布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中信建投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观点。
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并非投资决策服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构成对接收本订阅号内容受众的任何投资建议。订阅者应当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根据本订阅号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信建投或相关作者无关。
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仅为中信建投所有。未经中信建投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发布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亦不得从未经中信建投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