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慢享
猜你喜欢
旅行常客论坛

青岛邮轮母港里一艘小浮船,竟然是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的功勋舰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28 04: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丽转身的青岛邮轮母港,为老城区的复兴以及这座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伴随着配套设施建设及知名度的不断扩大,迈向世界级的邮轮母港令世界瞩目。

第一代“枣庄舰”竟隐身于青岛港,其前身更具历史传奇色彩

青岛邮轮母港的一隅,一艘看起来毫不起眼的浮船,静静的停靠在这里已经几十年了。在青岛广阔的海面上,来往、停靠的船舶各式各样,这艘船除了能清晰地看到外船舷上“海鸥号”的船号之外,可能即使你走到它的旁边都不会特别留意一下。

这艘“海鸥号”现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仅作为浮码头使用。每当走过这条艇的时候,总感觉她是条有故事的船,没想到一次偶然机会还真查阅到了它曾经的资料。

查阅知乎用户”REsgRx“所介绍的“海鸥号”,原来竟是人民海军第一代“枣庄”舰。而它的前身,更是有着诺曼底登陆历史传奇色彩的LCI(L)487号美军登陆艇。
向青岛文史学者袁宾久老师请教关于“海鸥号”的历史,次日一早袁老师也发来多份此艇的老照片和资料,这些均为“涧中细流”网友所搜集。遗憾的是其中关于“海鸥号”前身的老照片只有一张,这张照片是1944年6月5日诺曼底登陆前一天,在英国港口集结时的影像资料中截取的,其余照片都是同款姐妹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并了解这艘“海鸥号”的前世今生。

“海鸥号”的前世,获得二战战役之星勋章

“海鸥号”,原舷号—487,LCI(L)-351级步兵登陆艇(大型):
1943年9月在新泽西州巴伯的新泽西造船公司开工建造。
1943年10月下水。
1943年10月28日服役,舷号LCI(L)-487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LCI(L)-487号登陆艇被分配到欧洲-非洲-中东战区;

1944年6月5日,诺曼底登陆前一天,487号在英国港口集结。这也是487号网上能搜索到的唯一一张图片。

1944年6月6日至25日登陆诺曼底

1944年11月20日租赁给英国

1946年5月4日返还美国海军封存

1946年被海军除籍

作为诺曼底登陆的功勋舰艇,487号获得二战战役之星勋章。

LCI(L)-487(“海鸥号”)具体数据

上图为同型舰351号

排水量246吨(空载)、264吨(登陆)、419吨(满载)

长度158'5½ 48.3米

宽度23'3 7.1米

吃水深度平均为3'1½“,着陆,前方2'8”,后方4'10”,满载,前方5'4”,后方5'11”

速度16节(最大),最大14节连续

艇员:4名军官,24名士兵

装载容量6名军官,182名士兵

货物容量75吨

上图为同型舰

炮塔、指挥塔和驾驶员室有装甲保护

12节时续航4000英里,满载时续航500英里;和110吨燃料

右侧为同型舰488号

上图为同型舰443号

LCI(L)装备五门20毫米单管炮,一门安装在船头,驾驶室前左右各一门,驾驶室后左右各一门,并增加了两挺M2重机枪

燃料容量130吨,润滑油200加仑。

两组推进器4台GM通用柴油机, BHP 1600,双变桨螺旋桨

惊心动魄的诺曼底登陆

热心网友“涧中细流”先生搜索到了一份487号老兵撰写的诺曼底登陆的回忆录,经过删减,记录下了当年487号参加登陆时惊心动魄的一幕。

横渡英吉利海峡

舱内图

1944年6月6日D-DAY,LCI(L)487运载着第1步兵师第18团M连的36名士兵和K连的167名士兵一起奔赴奥马哈海滩的EasyRed区域(盟军把整个奥马哈海滩从西到东划分为了八个登陆区域),在冲往海滩的途中,由于船尾抛锚太晚,造成严重失误,导致没有办法使用海滩上的绞车。当跳板放下时,水手爱德华·谢琴斯基从他在2号机枪的位置向前跑,并用“人绳”从跳板上下来,在大炮和迫击炮的轰鸣声中穿过寒冷的海浪,迅速扔掉了阻碍他前进的汤普森冲锋枪。他跳上了海滩上的锚,用力把绳子拉到沙滩,固定在小锚上,好让士兵们在海浪中挣扎时有东西可以抓住,他没想到6月6日是他的18岁生日。
炮弹击中了487的船首两侧。机枪手库尔特发现了在山坡上德军的一个掩体和火炮阵地,请求允许他用他的20毫米炮对付它。该请求被拒绝。对船头的第一次炮击将丹尼尔击倒在甲板上,打断了他的拇指。当他站起来时,他看着登陆部队从右舷唯一可用的跳板上冲向沙滩。与此同时,谢琴斯基还躺在沙滩上的“人绳”锚上。随着大炮和迫击炮弹在他周围落下,伤亡人数不断增加。他周围有十一名受伤的士兵和三名死去的士兵。

奥马哈海滩

奥马哈海滩

奥马哈海滩
487在退潮后,彻底在沙滩上搁浅了。船长洛弗尔告诉谢琴斯基等四分之三的船员弃船去海滩上避险或乘坐其他登陆艇。而船长将和一些船员留在船上,并尝试在下一次涨潮时将船重新浮起。机械师约翰逊W·布朗坚持认为船首的孔可以修补,487可以重新浮起。布朗不想失去他的船,他非常担心船上的受伤士兵人数不断增加。至少有16名来自487的水手疯狂地冲向了93。德国炮兵对遗弃的487停火并将他们的炮口对准了LCI(L)93。随后93也被德军炮火击伤,在沙滩上搁浅数小时后,93船长博恩霍夫特也命令船员弃船了,他向两艘驱逐舰“多伊尔”号和“埃蒙斯”号发出信号,请求帮助。
驱逐舰“多伊尔”号在事后的报告中指出共营救了LCI(L)93和LCI(L)487的37名船员。在大约12个小时的时间里,487的其余船员努力修补了他们的船,等待另一次涨潮,以便有机会退出沙滩。船员们将床垫塞进船头炮弹留下的洞里。最终,LCI(L)487的其余船员终于从6月6日的恐怖事件中解脱出来,当时是在涨潮的傍晚,487船长洛弗尔命令全船全速退回大海。

“海鸥号”如何来到中国

抗战胜利后,1945年10月22日,海军司令陈绍宽飞抵青岛视察时称:“青岛为华北最佳港口,亦为最良好之海军基地。本人此次视察,望使之成为海军之训练基地,或设立海军训练机关,或设立海军教育基地。”此时,美国为维持在西太平洋的权益和地位,派遣第七舰队军舰进驻青岛,并以援华赠舰的名义派出海军顾问团驻青。美国派第七舰队总司令巴贝与陈绍宽商定,成立海军训练组织,从训练人才着手,帮助中国培训海军人员。不久,军政部海军教导总队总队长唐静海抵青,运筹中央海军训练团成立事宜。

1945年12月22日,在美军第七舰队的帮助下中央海军训练团在青成立。次日,青岛本埠报纸以《中央海军训练团昨在青成立》为题予以报道。训练团专门培训两栖舰艇的驾驶、操作官兵。

1946年7月16日,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援华海军法案》(即"512号公法"),授权杜鲁门总统向中华民国政府援助271艘舰艇。

1946年7月,青岛中央海军训练团第一批受训官兵结业后,美国通知办理赠舰手续。林祥光立即报军事委员会,蒋介石指示这些赠舰命名要有中美合作的意义。经研究,分别以“中、美、联、合”冠名4类赠舰命名的第一字,坦克登陆舰(LST)、中型登陆舰(LSM)、步兵登陆艇(LCI)、坦克登陆艇(LCT)等两栖舰艇。

美国援助几乎都是战后剩余物资,大部分是中小型登陆舰艇,由于LCI船体空间大,承载能力也比较好,很多被改装成炮舰使用。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仅可在沿海区域活动,不便于驶抵远海。一些舰艇不适用于海军,接收后,只好转交地方交通部门使用,还有7艘舰艇损坏严重,根本无法接收。这些舰艇从燃料到零配件以及炮弹,都依赖从外国购进。接收美舰工作,一直到1949年还没结束。美国总计向国民党军移交海军舰船159艘。剩余112艘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转让。

“海鸥号”是否就是源自于该批美军援助的舰艇呢?目前还需继续调查研究,无法最终判定。根据热心网友“涧中细流”先生提供的另一份资料显示:

二战期间美国共计生产了1098艘LCI,舷号从1—1098,战后开始被大量甩卖。在中国,除了国民党政府接收了一批LCI(联字号)以外,海关单位、水警单位和一些民间的航运公司也购买了一些当做缉私艇、警备艇和货船使用。

这说明,“海鸥号”进入中国,除了美军援助之外,还有国内对于美军战后物资甩卖的采购,如民生公司、招商局等。

据资料显示,二战后泰国也购买了两艘LCI,可惜同款不同命,2011年6月18日被泰国军方凿沉,作为泰国高岛海岸人工礁的一部分了。

查阅1947年3月《海事》杂志,时任长江区航政局局长王洸发表了一篇《适宜于航行中国之登陆舰艇》,文中提到交通航运部门已得24艘步兵登陆艇,改造为川江和湘江航线的旅客船班轮,487号很有可能在此范围内。
解放后被命名为“枣庄号”,长江口扫雷屡立战功
解放后,为尽快壮大发展海军力量,1950年,华东军区海军将通过敌船起义、缴获、购入等途径,获得的四艘LCI型步兵登陆艇,进入江南造船所维修并恢复为军舰,其中就有487号。1950年4月23日,在南京长江草鞋峡江面举行了华东军区海军一周年生日庆典暨舰艇命名典礼。在人民海军第一批舰艇命名问题上,张爱萍建议以革命圣地的地名命名。陈毅和粟裕同意这个建议,并报中央审批。毛泽东对此非常赞赏地说,我们的海军刚刚组建,现有的战舰是我们的海上根据地,是星星之火。寓意以革命圣地的“星星之火”,燎原祖国的“蓝色国土”。

同类型351舰

当时获得命名的战斗舰艇有51艘,登陆舰艇52艘,辅助船31艘。命名以舰种分类,护卫舰以具有革命历史的城市命名,如“南昌”、“遵义”;炮舰以具有革命历史的县城命名,如“兴国”、“瑞金”;扫雷舰以解放区的著名村镇命名,如“张店”、“枣庄”;大型坦克登陆舰以革命根据地的山岭命名,如“井冈山”、“大别山”。
登陆艇487号被命名为“枣庄号”,第一代“枣庄舰”在当时是按扫雷舰命名的。

长江口扫雷
1950年3月29日,新中国第一支扫雷舰大队正式成立。9月11日,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下达扫雷命令,要求在10月1日国庆节一周前,必须扫除长江航道中的水雷,打通长江航道。“枣庄号”参加了长江口扫雷工作,为突破国民党军水雷封锁,实现航道重开做出了贡献。
1960年至1961年,海军东海舰队派出“枣庄号”、“周村号”、“宜昌号”、“古田号”四艘扫雷舰,在长江南京航道分局的协助下,在东流水道进行了扫雷任务,“枣庄号”作为扫雷舰大队的主力军,为东流水道这一长江下游重点浅险水道的扫雷任务再立新功。

“海声622船”,渔船党大佬“深海舰队”藏图

随着新型扫雷艇的建造入列,“枣庄号”逐渐退出扫雷主力行列。1965年,“枣庄号”改为水声船供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使用,仍由海军管理,舷号改为“海声622”。

1970年11月转隶国家海洋局,由于海洋局由海军代管,实际仍由海军管理。

1979年11月,在海洋局“军转民”前退还海军,仍归中科院水声所使用。

历经转隶隐身青岛,“海鸥号”已与这座城市相融

1981年1月,“枣庄号”被划归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更名为“海鸥号”,拖运至青岛,属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青岛)使用至今。

如今的“海鸥号”浮船与同类型的447号登陆艇历史对比照片

这个时间应该是“海鸥号”来到青岛的时间,询问过船上的工作人员,具体时间他们也不记得,只是听说八十年代从舟山沈家门拖过来的,当时已经无动力了。

现在的“海鸥号”,舰桥早已拆除。上图是一些美军舰艇残留元素,其他的均已消失。

第一代“枣庄舰”,退役后已隐于青岛中港一隅许多年。第二代“枣庄舰”正在延续着它的使命与任务。二代“枣庄舰舷号542,是我海军第30艘054A型护卫舰,也是该级别的最后一艘,由广州黄埔造船厂建造,2018年6月份下水,满载排水量4200吨,服役于北海舰队,继续承担着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神圣使命。

很少有人会想到,一艘停泊于青岛邮轮母港港口海面不起眼的小浮船,竟然有着如此不平凡的历史。自建成下水至今恰已八十年,参加过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1950年的长江口扫雷、六十年代初的东流水道扫雷、1955年的辽东半岛抗登陆演习......如今,早已面目全非的它静静的停靠于青岛中港,唯有海面上偶尔发出的汽笛声、码头前不时传来的拍岸涛声,似乎仍在低诉着那些曾经的辉煌往事......

本文作者:青岛文史爱好者秦宝,感谢热心网友“涧中细流”先生的鼎力支持;感谢文史学者袁宾久先生的指正指导。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敬请扫码
关注我们
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点我在看

帮我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