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轮,驶向阿拉斯加(三)
乘坐火车到加美边境
有人说,到史凯威而没有见识“世界上最美的铁路”,那就白来了。
下午2点45分,我们从史凯威出发,乘坐火车观光,目的地是怀特道路的顶峰,全程20.4英里。当年,淘金者满怀发财致富的梦想在此艰难跋涉,留下了血汗,有的甚至留下了自己的身躯。
这条铁路是由英国出资、美国的工程师和加拿大的承包商共同合作的成果。为了战胜充满挑战性的天气和地理环境,整个工程动用了3.5万名施工人员及450吨炸药,用一年半的时间艰难完工。工人们在零下60度的积雪中施工,峭壁上只有16度角的转角位,还要经过两条隧道和不少桥梁与支架,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其间,还曾发生100多吨重的花岗岩把铁路工人活埋的悲惨之事。由于旅队的疏忽,也曾造成了3千匹随队动物葬身的“死马谷”。
绿色火车经过铁路维修及发动机和运输工具的补充中心,也经过淘金潮时留下的公墓。早期的一些史凯威居民在此安息,一些淘金者的尸骨存留于此,传奇英雄法兰克·列特曾经与黑帮首领杰弗逊·蓝道夫在这里进行过生死对决,为此增加了传奇色彩。
路边有不少漂亮的火焰花。春天露出地面,现逢夏季,正是开花之时,从下往上慢慢绽放,等到花儿开到顶端时,这里漫长的冬季也就到了。当火车驶过史凯威河东面的岔路时,可见当地一条著名的登山道路,由此能到达冰山的底部。依稀可见的几个行者肩负行装正在跋涉之中,他们不怕艰险、挑战自我的精神实在令人可嘉。也许,这就是当年淘金精神的再现。
火车经过洛克角时,一幅美丽的画面映入眼中:哈定冰山白雪皑皑,哈定山险峻陡峭,而山脚下则是美丽的史凯威城。
车经隧道后,我们见到了1901年建成使用的当时最长的悬臂梁的钢桥,虽已停用,但毕竟在那个年代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摄影爱好者们赶前赶后,一会儿抓拍火车进隧道时的场景,一会儿又在两厢连接处展示车厢行进在峭壁、河流和峡谷上的英姿。有时,身历其境时也许还未能充分感受到道路的艰险;回家打开电脑一看才大吃一惊,绿色的车皮简直就与悬崖峭壁擦肩而过,好在车辆的行进速度不是很快。
前面驶过四面飘扬着的旗帜,其中,有两面分别是美国的星条旗和加拿大的枫叶旗,这就是美加边境的接壤处。当年,骑警曾在这里欢送携带着大量的日用品的马队。马儿啊,你见证了当年这条淘金路上的形形色色:有人暴富,有人梦碎,有人一贫如洗,有人客死异乡;马儿啊,为了实现人们的梦想,你忠实地陪伴着淘金的队伍,赴汤蹈火,在所不惜。我觉得,这种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似乎更值得后人挂足于齿。
再往前,可通往加拿大卑诗省的菲沙地区和育空地区。当年的淘金者,利用木筏和小船来横渡班奈特潮至育空河,由此就到达了采金之地。
火车原路返回,不需调头,把座椅反向即可。来时2小时,回去加速只要个把小时。当两辆对开的火车相遇时,旅客们互相招手致意,车务人员在车厢的连接处站立。
回到出发地。红色的直升机在天空盘旋,飞机一架接着一架起飞,甚为忙碌。我照了两景,一是直升机与雪山“亲吻”,一是直升机“撞”山,殊为难得。
晚餐很丰富,有鹅肥肝、鹅肝酱、蟹糊和“面包盖碗”——一种碗里的菜热腾腾的,而上面则用面包皮盖起的碗,小孩们很爱吃。
今晚的主题是“冰雪奇缘”。服务生都穿起了冰雪服,餐厅墙上也换了装,晚上9点45分还有一个专题晚会。
孩子们很兴奋,早早来到十楼。背景台上五彩缤纷,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每人还发到一个闪光的雪片,在夜空下熠熠生辉。
这时屏幕上用激光打出炫目的光影,有时似雪花飞舞、飘飘洒洒;有时如巨浪腾空、浪遏飞舟;当然,这样的晚会少不了白雪公主、圣诞老人、金鹿、小狗等的助兴。
舷梯旁站满了游客,个个颈上都戴起闪闪发光的雪片。台下宽敞的平地上,三五成群,工作人员与游客们一起挥臂起舞。这些女工作人员也够健硕的,男士们穿着外套,而她们却穿起了短袖。子盈骑在父亲的头颈上,与一位靓姐一起舞动双臂,陶醉于这激动人心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