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个有200年历史的朝阳产业鼓与呼
皇家加勒比中国团队在开启中国市场业务之初做对的一件事情,是把“cruise ship”叫“游轮”而不是“邮轮”。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证明这件事情做对了。
很多人问我,到底是“邮”还是“游”?我回答说历史上是“邮”,现在是“游”。所以在我的《大洋上的绿洲-中国游轮这十年》那本书里,以1960-1970年代为界限,前面统统叫“邮轮”,后面一律称“游轮”。
作家出版社的编辑在出版前校对时疯了,因为我的书是纪实文学的笔法,时空来回穿越式的叙述和描写,时而“邮”飞,时而“游”翔,把编辑累得不亦乐乎。
其实,我的解释是不对的。
让游轮充满魅力的是巡游,而不是运输
早在17世纪中叶之前,拉丁文、荷兰语、英文里就有“游轮”。
中文里“邮轮”一词来自冠达的RMS(Royal Mai Ship)。冠达轮船公司把自己的船叫“皇家邮轮”是因为山姆.冠达(Samuel Cunard)在1839年,也就是“游轮”一词出现200年后,从英国皇家邮政拿到了跨大西洋航运邮件的合同,于是一口气订造了四艘蒸汽机船,往返于利物浦-哈利法克斯-波士顿之间运送邮件,顺便搭载115名乘客。从那时开始到1950年代民用航空业崛起之前的一个世纪里,跨洋班轮是唯一的国际长途客运手段,邮政运输只是捎带,就像现在的民航客运。在当时,冠达也不是唯一家跨洋轮船公司,还有英国的白星轮船公司,德国的汉堡-美洲轮船公司,加拿大的加拿大-太平洋轮船公司等等。跨洋班轮行业里除了冠达,没有公司把自己的船叫做“邮轮”。
就像“cruise”一词由来已久,人类早就有巡游的欲望、冲动、活动和历史。历史上第一艘游轮据说是19世纪初P&O从英国出发,经伊比利亚半岛(今西班牙和葡萄牙),绕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停靠加尔各答,穿越马六甲海峡抵达嘉庆年间的中国。
所以,”cruise”从来与“transport”无缘,至多是同过一段路而已。
1957年,一家从纽约飞往巴黎的喷气波音707飞机给跨洋班轮的棺盖敲下了最后一颗钉子,飞机跨洋只用了7个小时,而跨洋班轮仍需70个小时以上。
跨洋班轮从来就不是cruise ship, 都产生位移,但功能和效用完全不同。1950年代退役下来的跨洋班轮很难转型去做游轮,封闭狭小的船窗、没有休闲的阳光甲板和娱乐设施,深度吃水完全不适应加勒比港口的浅水靠泊。最成功的游轮公司如皇家加勒比另起炉灶,打造为巡游为目的新船。
本来也就是一个字的事情、将错就错,还有历史传承的韵味,何必如此较真?
嗯......,翻译讲“信达雅”,不能因为追求“雅”而不顾“信”和“达”。我们中国人把舶来品“train”译成“火车”,倒是贴切又传神的处理。但是,我们又与时俱静,改叫“动车”和“高铁”,就为了达意和不产生误解。你说“我做火车去你那儿”,别人会问“是坐绿皮车、高铁、动车还是磁悬浮”?
“邮”字明白无误地在误导消费者“游轮是运输工具”,误导监管部门完全用规范运输业的条文去规范一个性质不完全一样的业态。
本来“邮轮”仅仅指的是近洋和远洋游轮,现在长江三峡游船也叫“邮轮”,前两天上海电视台新闻里把黄浦江上的游船也叫上了“邮轮”。
游船和邮轮可是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的。
何不从现在起,把所有在洋上、沿海、和内河上以巡游而不是运输为目的的船都叫做“游轮”,区别于“客轮”,而“邮轮”仅仅指特定历史时期的以长途国际客运为目的的跨洋班轮?
让游轮充满魅力的是巡游,而不是运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