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潜水艇,那就不得不说到“鹦鹉螺”!
《海底两万里》中,“鹦鹉螺”号潜水艇以一场长达两万里的海底旅行,开启了无数人对神秘海洋世界的好奇和向往。其作者儒勒·凡尔纳也被誉为“世界科幻小说之父”。
而在现实里,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同样被命名为“鹦鹉螺”号。那么,“鹦鹉螺”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它和潜水艇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底吧~
鹦鹉螺位列“四大名螺”之一,凭借美丽的外表和珍稀的价值,备受人们喜爱。
虽然名为螺,但鹦鹉螺却并不是真正的“螺”。它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实际上是章鱼和乌贼的近亲哦。
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头足类的生物多数都没有外壳,但鹦鹉螺是一个例外。它长着一个大大的螺旋形外壳,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有多条红褐色的火焰条状斑纹,十分美丽。贝壳内圈呈棕黑色,壳形酷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
和众多“头足纲”生物一样,鹦鹉螺的足长在头部,它们常活动于数百米深的海底,可以凭借身体前端的几十只触手爬行或捕食,主要以蟹类、贝类、海胆和底栖性鱼类为食。
鹦鹉螺素有“海洋活化石”的美誉,于约5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
虽已历经沧桑,但它们的外形,习性等方面变化却很小,因此在生物进化和古生物学方面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图 |鹦鹉螺 三千玲珑——中国海洋贝类展
除了外形优美、历史古老,鹦鹉螺内部构造也颇为精妙。
与螺类的壳不同,鹦鹉螺的壳内分为若干独立的室,各个壳室之间由一根管相互连通,最外面的室容纳鹦鹉螺的软体,其他各室均充有空气,名为“气室”。
鹦鹉螺可以根据需要将水吸入或压出壳室,通过对气室内空气的调节,来控制身体的浮沉。
图 | 鹦鹉螺壳内部结构
这种控制方式启发了人类,为发明潜水艇提供了灵感。人类模仿鹦鹉螺排水、吸水的上浮、下沉方式,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蓄电池潜艇和第一艘核潜艇,它们都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当然,鹦鹉螺的精妙之处远不止于此。古往今来,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对它情有独钟。
三国时期,《南州异物志》中就有关于鹦鹉螺的详细记载:“肉离壳食,惟以筋自系于壳,饱则入壳中;若为鱼所食,壳乃浮出。”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对它的生活习性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研究。
图 |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 鹦鹉螺酒杯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诗人们也钟爱它炫目的美丽。李白的《襄阳歌》中有“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陆游也曾写下“鹦鹉杯深君莫诉”的千古绝句……这些诗中提到的“鹦鹉杯”当是用鹦鹉螺壳制作而成的酒杯。
而鹦鹉螺外壳切面所呈现的优美的螺线,其自然流畅的螺旋形暗合了等角螺线和斐波拉契数列,这使鹦鹉螺在亮丽的外表之外又增加了许多大自然的神秘色彩,更令无数数学家、艺术家们为之着迷。
图 | 鹦鹉螺的中心切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五亿年岁月变迁, 在它的身上留下绚美的年轮, 五亿年潮起潮落, 见证了自然与海洋造物的奇迹。
从远古走来的鹦鹉螺, 盛着沧海里的浪、时光间的酒, 守一片初心玲珑, 静待您来访……
还有更多有趣有料的海洋贝类, 尽在山东博物馆 “三千玲珑——中国海洋贝类展”!
「观展信息」 三千玲珑——中国海洋贝类展 展览地点:山东博物馆三楼20号展厅
近日,各地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为保障广大观众朋友们的健康安全,山东博物馆采取线上预约方式,严格控制入馆客流量。为方便观展请您提前预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