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慢享
猜你喜欢
旅行常客论坛

文言物语话东平|捶丸:古代中国的高尔夫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4 11: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从本期开始,本平台开设《文言物语话东平》栏目,发挥文物作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把凝结着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铭记历史。


捶丸

古代中国的高尔夫球
文物小档案

名称:捶丸

年代:北宋(960年—1127年)

形制:大小不等,圆球状,直径2cm至6cm之间

质地:灰陶、红陶、绞胎等

馆藏:东平县博物馆

通讯员 陈淑锋

在东平博物馆2号展厅,摆放着20多枚捶丸,这些捶丸出土于东平州城街道,数量较大。州城街道驻地曾是宋代重镇,一时物阜民丰、风物繁华。这类文物是东平收藏家姜爱国先生捐赠,同时也向故宫博物院、山东体育学院博物馆进行过捐赠,是北宋时期东平一带捶丸运动广泛的物证。

东平博物馆展柜内捶丸

在西方体育史记载中,一般认为高尔夫运动起源于14世纪的苏格兰,而后经英格兰传至全世界。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少专家认为,这项运动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宋朝,并在元代由蒙古人或商人带到欧洲。证据是,在宋代就出现了与高尔夫运动高度相似的竞技项目——捶丸。

历史源流

捶,击打;丸,指球。捶丸,是一种击球入穴的古代球类运动。被誉为“古代高尔夫”的捶丸,是由唐代的马球演化而来。

古代,马是珍贵的军事资源,打马球需要广阔的球场、良马、球杆、球门等,这种贵族运动很难在社会流行,因此,马球在唐代演化出步打球,除了不骑马之外,跟马球运动大体相似,类似于今天的曲棍球。

步打球运动最早记载于唐朝代宗大历十年(公元775年),进士王建所作的一首《宫词》:“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描写宫女在寒食节这天,到宫殿前表演步打球给皇帝看。两队竞赛,每队人数相等,所以称“一半”,“棚”通“朋”,团伙之意,赢得第一个球的一队要到皇帝面前跪拜,然后继续竞赛,最后进球多者获胜。据《北梦琐言》记载,唐僖宗本人即“精于步打”。步打球直到清末还有民间流传。

到宋代,步打球改变了原来的规则,取消球门,而改用球穴,以球进穴计分。竞赛形式发生变化,比赛名称随之改为“捶丸”。

明刻本《丸经》书影

宋金时期,上至皇帝大臣,下至三教九流,对捶丸运动皆乐此不疲。元代的《丸经》中记载:“至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宋徽宗算得上是这项活动的铁杆粉丝,他“深求古人之宜制,而益致其精”,通过以古为师,揣摩练习,球技愈加精湛。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宋代捶丸游戏在社会富裕阶层中十分流行,连小孩都非常喜欢。在东平州城也出土了大量小型捶丸,比现代玩具玻璃球略大,证明是小孩的玩具。

到了明代,捶丸虽远不如前代普及,但仍是贵族热爱的运动之一。明万历年间周履靖重刻《丸经》时曾作《跋》附于卷后,记载:“予壮游都邑间,好事者多好捶丸。”明宣宗朱瞻基就有此爱好,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明代《宣宗行乐图》长卷,就有朱瞻基亲自执棒捶丸的情形。

藏于故宫博物院的
明代《宣宗行乐图》中的
捶丸游戏(局部)

清代,捶丸运动走向没落,仅仅是民间妇女、儿童间的简单游戏。在上流社会销声匿迹的原因,或许与达官贵人富不外露的心态有关,因此,最终抛弃了这项奢侈的游戏。

游戏规则

从技术上讲,捶丸和高尔夫球运动有三个相同的特征。第一,两者都有球洞。捶丸曰窝,高尔夫球曰穴,而且赛场球洞差异并不大。《明宣宗行乐图》中有10个洞,高尔夫球则设9或18个洞。第二,两者都用球杖击球,所用的球杖基本相同。第三,场地选择极为相似。都要求有平地、凸地、凹地、草地、斜坡地等。从形制上看,捶丸球杖同高尔夫球杖有着惊人的相似。二者显然具有源流关系。

捶丸游戏之前,先在地上画一个球基,约一平方米。在距离球基数十步至百步之内,挖球窝多个,每个球窝旁插一面小旗。

根据文物复制的
捶丸球杆

捶丸比赛方式分三种:第一种是团队赛;第二种是多人参赛,分出个人胜负;第三种是两人对赛。

击打捶丸所用工具叫“棒”。这种棒多达10种,棒头形状不一,有的像勺子,有的像鹰嘴等等。在不同的条件下,使用不同的棒击打捶丸。

捶丸游戏的用球要求足够坚固,有陶质、瓷质、木质、石质等。

比赛开始,球员分别将球从球基处击入球窝。在三棒之内击入者得一筹。筹由竹子制成,赛前分发给每个人,分为大筹(20个)、中筹(15个)、小筹(10个)三种。比赛时,输家根据情况把自己的筹付给赢家,违规者少计一筹或倒扣一筹。最后,得筹多者为胜。

文物考证

有关捶丸的相关文物,曾在多地发现。

成都市中区唐代地层中曾出土很多大小不一的捶丸,另据南宋文献《挥麈后录》记载,后蜀皇帝孟昶入蜀时,就看到成都人执杆捶丸。

2002年,泰安市岱庙维修恢复西城墙北段,在西华门南侧距地表170厘米处,发现了6块宋代的“土衬石”,上有14幅宋代婴戏图石刻,其中一幅高29.5厘米的画面上,一童子分腿而立,右手执球、左手执一月形球杖上举,反映了宋代捶丸的场景。2019年4月,首届世界捶丸研讨会曾在泰山东岳庙会期间成功举办。河北巨鹿也曾出土宋代童子捶丸陶枕。

泰安岱庙出土的
捶丸石刻

捶丸游戏,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如宋代《过庭录》记载,范仲淹外孙、北宋官吏滕元发小时候天资聪颖,9岁能赋诗。范仲淹见后连连称奇,将他接到家中,与其子范纯仁一道,师从当时的名师胡瑗。但滕元发喜欢捶丸游戏,范仲淹担心他玩物丧志,每次劝诫他都不听,最后命人拿铁锤将球打碎,以正其过。滕元发考中进士后,曾两次担任郓州(东平)知州。

古代绘画作品,可以弥补文字资料的不足。故宫博物院藏的宋代《蕉荫击球图》,描摹了两小儿在芭蕉绿荫下击球的情景。其中一个小孩侧蹲,手持木棒,正欲击打黑色的小球;另一个小孩右手持棒站立,全神贯注地盯着小球。画面的右侧,案几之后站着一位妇人,伏案前倾,在丫鬟的陪伴下欣赏游戏。山西洪洞县水神庙有元代《捶丸图》壁画中,树石之间的平地上,两男子穿红袍,各执一短柄球杆,左边一人俯身击球,右边一人半蹲观察,稍远有两个侍从持棒服务。此类绘画作品,是当时捶丸活动盛行的有力佐证。

山西省洪洞县水神庙内
元代壁画《捶丸图》

在元代,我国民间还诞生了一部《丸经》专著,成书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由一位题其书房为“宁志斋”的老人编撰,对捶丸的发展历史、场地、器具、参赛人数、竞赛规则、击球方法等,都作了全面介绍。《丸经》篇幅较短,明代重新刊印,得以流传。

东平出土大量宋代捶丸不是偶然的。北宋时,东平州城街道是天平军节度使、郓州、须城县的三级治所所在地,石守信、韩琦、寇准、司马光等政治大家先后任职于此,作为一方重镇,人口众多、经济文化繁荣,老少咸宜的捶丸游戏,自然参与者众多。范仲淹的外甥滕元发,作为一个捶丸爱好者,两次主政东平,隐隐之中,如有天意,对东平捶丸运动发展肯定有着必然的联系。从出土数量看,当时东平可能有陶窑兼烧捶丸。因球杆是木制,易腐烂,东平未发现出土球杆,但球杆形状可从其他相关文物文献或文物中窥其真容。

从历史源流、游戏规则、文物考证等方面看,捶丸是在元代传入欧洲。蒙古人的西征,打通了欧亚大陆、东西文化交流,捶丸得以进入欧洲,逐渐发展成为高尔夫球。









END








联系我们:

地址:东平县城佛山街13号(检察院旧址)

邮箱:jrdpbs@163.com 

电话:0538—2858012

小编个人微信及QQ:49253484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