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慢享
猜你喜欢
旅行常客论坛

【吴老师聊作文(三)】潜水之能:性非异也,善假于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6 17: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1年10月广东百校“金太阳”联考作文讲评
【试题再现】
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他们天天同水相处,七岁时就能蹚水,十岁就能游水,十五岁就会潜水了。那些会潜水的难道是随随便便就学会的吗?这必定要有对水性的了解。每天跟水相处,那么十五岁就可以精通水性了。生来从不了解水性的,那么即使长到壮年看到船也是害怕的。所以北方勇敢的人,向会潜水的人求教,问他潜水的方法,按他的话到河里去试,没有不淹死的。——(摘译自《苏轼文集》)
上述叙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对照2021年新高考一卷“体育之效”作文】
这道作文题,不论材料、任务还是要求,均与2021年全国新高考一卷的“体育之效”极其相似。
从任务来看,两题均需考生探索启示意义,结合材料,写出个人的感悟与思考。略有不同的是,新高考一卷中任务表述是“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而本题中说“上述叙述具有启示意义”。新高考一卷的材料是论述类的,从论述类材料中挖掘内涵,需要把握并联系材料中的观点,从而提炼出内涵,再将这种内涵转化为考生自己的观点。而本题的材料是叙述类的,从叙述类的材料中提炼启示意义,则需要将透过事件现象挖掘本质,通过把握关键词句的含义,来确定启示意义,再明确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不难看出,对叙事类材料的分析,多了一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相较于论述类材料来看,加大了考生的思维量。本题在综合考查学生基本的表达与写作能力之外,尤其重视对考生的思维考查。

有关“启示”的二元关系举例:


从材料来看,两题的材料均是多层次、多要点的材料。考生需要把握材料中的多种含义,并将其联系在一起来寻找更全面、更高位的立意。新高考一卷作文题,由“体育”概念引出,谈体育对人体的影响“耳聪目明”,由此引出“强弱之变”以及“变化的条件”,最后提及环境的辅助作用。材料引导考生认识概念,思考概念的外延,以小见大地挖掘启示意义。此外,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强弱之变”之道也是我党的发展壮大之理,考生亦可提高作文的政治站位,将其与时政结合。
用波纹式圈图可将材料示意如下:


本题以“潜水”为切入点,纵向叙述了三类人习水的方式和结果。即天天习水之人,学会了游泳和潜水;不了解水性的人,长到壮年看到船也是害怕的;北方勇敢的人虚心求教,询问方法,但最终还是淹死。横向来看是阐述了事件的现象、原因和结果。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我们可以通过对材料的切分和对关键词句的把握,得以总结如下:

南方人七岁蹚水,十岁游水,十五岁潜水。

客观原因

天天与水相处,环境有利

主观原因

了解水性、反复练习

生来从不了解水性的,那么即使长到壮年看到船也是害怕的。

客观原因

可能是环境缺失

主观原因

也可能有客观条件但主观堕怠

所以北方勇敢的人,向会潜水的人求教,问他潜水的方法,按他的话到河里去试,没有不淹死的。

可取之处

虚心求教,询问方法

失败原因

空有理论,没有实践

用波纹式圈图可将材料示意: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本题与2021年全国一卷作文题有着极强的相似性,均是从一个概念或者一个事件为起点,阐释基本概念(事件),寻找概念(事件)外延,挖掘概念(事件)启示。在完成以上三个步骤以后,考生便可以由此升华,将论述提到一个更高的位置。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是这两道作文题共同的逻辑路径。
从思维提升的角度看,这两道试题,除常规地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外,均密集地考查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明确地指导了后续的作文备考工作——思维训练不可忽视。从小概念小事件出发,深入分析启示与哲理,也是引导学生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方法论运用到生活事件的分析之中。
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来看,这两道试题都以“体育”入题。体育是新时期“五育”的重要构成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意志的重要手段,让学生了解“体育之效”,掌握“体育之法”,在学生发展道路上是很必要的。此外,中国是体育大国,体育精神一直激励类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体育外交也为中国发展赢得有利条件。让学生深入了解体育,除了可以磨砺意志,同样也可激励他们的爱国热情。



【吴老师下水文】

性非异也,善假于习
南方人多习水性,儿时蹚水,少时游水,进而潜水。他们与水朝夕相伴,自幼便有着水的澄澈与灵气。而北方人久居内陆,更向往水,他们求师问教,学习游水技能,但终究略逊一筹。(联系材料)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南方人近水,勤于训练;北方人空有理论技巧,却因环境有限,乏于下水实践。不论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天赋异禀的人屈指可数,凡成功者,必善假于习。(引出观点)
《说文解字》中说:“习,数飞也”。由鸟类反复练习飞行,引申为反复练习,即反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复实践,是加深认识的必由之路,也是从理论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阐释核心概念“习”)南北方人的水性差异,就源于是否积累实践经验。南方的弄潮儿,几乎日日在水中游弋,一些游水技能在水中习得而成。得天独厚的环境加之不断实践习得,在水中自然能蹚、能游、能潜。(就事论事)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切的成功都是离不开长期实践、反复实践的积累。(重申观点)
凡成事之人,必善假于习。(分论点一)世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每一项成就背后,都是鲜为人知的“习”。(阐释分论点一)享有“京胡圣手”之称的燕守平先生九岁进戏校学琴,夏天他把自己关在琴房反复练习,直到湿透浑身衣裳。冬天坐在雪地里,直至拉到手出汗才肯罢休。正是有了如此坚毅的实践精神,才有了他日后的成就,马谭张裘赵纷纷请他伴奏。同样,陈薇院士团队在研制新冠疫苗时,也是历经了上千次的实践,才有了今天注入我们体内的成品。(举例论证)实践才能出真知,躬行才能成大道。我们应该将反复实践,作为我们谋求发展的一项基本素养,唯有“习”,方可“得”。(指出做法,总结回扣)(举例论证法)
凡真切之理,必付之于习。(分论点二)人类活动的经验和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没有实践检验,一切设想终将是空想,都是纸上谈兵。(阐释分论点二)更何况,人类绝大多数文明成果,都是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实践检验,才或以成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空谈无益,实干是举。试想,如果南方人每天“面水兴叹”,没有下水扑腾,何来蹚水、游水、潜水?如果建设者们终日在图纸上挥斥方遒,不投身实践,谁来建设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如果肩负未来的青年们,每天畅想着美好蓝图,不去给它“着色”,我们的民族如何发展?(假设+反问)仅有实干,尚且不够,必须杜绝空谈,反复实践,长期实干。唯有拳拳发力,方可久久为功。(指出做法,总结强化)(假设论证法)
诚然,客观环境对于成败也有一定的影响。南方人习水的前提是有水可习,北方人虽勤学好问,但受条件限制,终究难以实践。如果北方人能够开挖人工水域或南迁习水,也终能练就好的水性。面对客观干扰,我们有时力不从心,但我们能做的是尽己所能寻求办法,突破限制,毕竟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方法总比困难多。(以退为进,指出方法)
君子性非异也,躬行方可达道。我们是时代的弄潮儿,在瞬息万变的浪潮中搏击,既要比智也要拼力,不仅有智,还要习力。我们需学会实践,反复实践,磨砺才能,砥砺前行。(收束全文,总结做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